軟件開發為何不能像硬件開發那樣可控?軟件質量之旅將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提到軟件產品開發,我們的腦海里總是浮現出這樣的情景:開發組的每一位成員都在辛苦地工作,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雖然項目經理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了進度計劃,而實際的開發情況卻總是令人擔憂,以至于每次向領導匯報工作的時候,總是覺得以前制定的計劃沒有很好完成,總是覺得人力資源不夠,總是覺得沒有太多的時間。等到代碼終于開發完成了,測試進度同樣非常令人擔憂,每一個小BUG都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查找,改了某一個小錯誤卻又引起了很多新的錯誤,結果產品發布無期,而項目組里的每一位成員已經筋疲力盡。
怎樣擺脫這樣的困境?為何軟件開發項目管理這么困難?為何我們做的計劃總是不能按時完成?為何軟件開發不能像硬件開發那樣可以控制?
軟件開發是完全依靠人的大腦思維產生出產品,而每個人的大腦思維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有太多不確定、可變化的因素。那么我們怎樣把握住這些變化因素呢?
軟件項目管理——質量先行,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軟件生命周期每一個階段的質量,能很好地控制了軟件開發的整個過程。
軟件產品的質量是個很大的概念,因為軟件產品完全是人們大腦思維的產物,是將大腦里無形的思維變成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組界面或者組件。在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中,應該如何保證質量呢?有人想到了ISO9000、CMM,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應該用敏捷開發。其實,不管用什么樣的開發過程,關鍵是找到這些過程的本質。
有人說,ISO和CMM到中國來怎么變了味了?其實,我們只學到了怎樣去做,但是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大家都知道在產品立項之前要寫市場分析報告,但不了解為什么要寫,市場分析報告的重要性有多高?不是開發人員很難理解其重要性,如果是簡單地去寫一篇形式上的文檔,那么,除了負擔之外沒有其它用途了。
有些人又想到了測試,覺得是我們測試的力度不夠,所以產品質量不過關。
其實,軟件開發的質量保證從初應該開始了,如果到了測試階段才重視已經晚了。軟件產品開發過程,不管采用瀑布式模型還是迭代式模型,都離不開需求、設計、編碼、測試這幾個階段。在迭代式開發中,這幾個階段也是周期性出現的。
怎樣把握好每個階段的質量,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軟件產品的測試,不管是單元測試還是集成、系統測試,這方面的介紹已經很多了,因此筆者重點介紹一下需求、設計和編碼階段的質量保證。
讓我們開始一次質量之旅吧,第一站是需求分析。
在需求分析過程中,如何進行質量保證呢?我們平時可能更多地關注需求本身,卻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是市場。因為我們開發出來的產品是直接面向市場的,如果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開發出來一個沒有市場前景,缺乏競爭力的產品,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如何充分考慮市場因素,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判斷需求是否符合愿景目標,所謂愿景目標是我們開發出來的產品能夠給我們的用戶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如果有些需求沒有被包含在愿景目標里,那么這樣的需求其實背離了我們開發產品的初衷。其次,判斷產品需求能夠給企業帶來多大的利潤,如果某個需求只是代表個別用戶的需求,并不能給企業帶來較大的利潤,但又花費甚高,可以考慮刪除。后,與競爭對手相比核心競爭力有哪些?如果核心競爭力不夠,應該考慮重新進行需求分析,因為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開發出來的產品沒有市場。
在排除了市場因素產生的風險之后,我們應該保證需求描述的質量。人與人的交流總會存在一些誤會,同樣一句話,心情不好與心情好的時候聽起來可能會截然相反,正是因為人們之間存在著理解上的偏差,在描述需求的語言上應該注意盡量避免歧義的產生。如果對UML比較熟悉的話,需求分析可以利用UML工具進行,這樣可以減少一些自然語言引起的歧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用戶都了解UML各種圖形的意思,與用戶溝通起來存在障礙,除了工具之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保證需求描述的質量。
首先,看句子和段落是否簡短。長句子看起來會非常困難,很難弄懂真正的需求:另外,過長的句子和段落容易讓人忽視一些需求。所以,如果一個句子不能完全描述清楚需求,應該將其拆分成多個小句子。
其次,句子是否有語法錯誤,還要注意標點符號,有時,標點符號點錯了完全成了另外一個意思。再次,是否存在模糊不清的需求,出現“可能,大概,或者”等詞匯表述。
后,注意是否存在形容詞及比較性詞語,比如:容易的、快速的、方便的、有效的、許多、很少、簡單、復雜、新的、界面友好的、減少、擴大,不小于等等,需要將描述性詞語進行量化,并且給出具體值或者范圍。
另外,保證需求質量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需求是否細化,如果需求不細化很容易造成代碼的返工,出現程序員盡管加班加點卻總是不能如期完成任務的情景。怎樣才能判斷需求細化的程度呢?需求細化程度確實很難把握,什么樣的需求可以算是比較細了,不用再進行細化了呢?
答案是:是否可以將需求寫出相應的測試用例,如果寫不出來,說明需求還不是很細,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細化。
把握住了需求分析這一關,下一站我們可以進行設計了。
軟件架構設計在軟件產品開發周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們開發出來的軟件產品在開發伊始到產品發布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角色。
例如:用戶、項目管理人員、程序員、測試員、維護人員等等。不同的角色對架構設計的要求也不相同。對于程序員來說更關注模塊是否清晰,類的功能是否單一等等,對于測試人員來說,關注的是系統的可測試性。對于維護人員來講,系統的擴展性、可維護性如何?
一個高質量的軟件架構,應該大限度的考慮并滿足不同角色的不同要求。因此我們在進行軟件設計的時候,應該進行全面的考慮。一般用來衡量軟件設計質量的標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功能性
包括完全性、正確性、安全性、兼容性、互用性。
◆效率
產品運行的時間效率和利用的硬件資源兩方面。
◆維護性
包括架構的可改正性,可擴充性以及可測試性。如果用戶的一個很小的需求變更會引起架構設計很大的變化,那么這樣的架構設計的可改正性和可擴充性比較差。
◆可移植性
包括硬件的獨立性、軟件獨立性、可安裝性、可重用性。軟件設計是否模塊化、可復用性都是應該考慮的因素。
◆可靠性
包括無缺陷性、容錯性、可用性。
◆使用性
包括可理解性、易學習性、可操作性、易溝通性。我們軟件的終目的是讓用戶來使用的,如果易用性不好,可操作性不好都會影響用戶對軟件的接納程度。因此軟件的可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完成了設計之后,接下來要進行編碼了。在編碼階段,應該怎樣保證我們的編碼質量呢?兩個比較有效的方法是代碼走查和單元測試。
代碼走查可以以組為單位進行,代碼走查可以發現代碼是否符合代碼規范,是否存在拼寫錯誤,是否具有可讀性,類和方法是否過于冗長,類之間是否存在高耦合性。
代碼質量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是代碼的可讀性,可讀性不一定是簡單的代碼,而是容易理解的代碼,因為過于復雜的代碼難以測試和維護,同時出錯的幾率也會更高。
如果一個方法內部的代碼很長,而且使用了很多令人難以理解的數據集,會帶來代碼維護的困難,因為很少有人能夠有效地分析它們,因此也容易出現缺陷和錯誤。類之間的耦合度會造成類與類之間的相互關聯,當一個類發生改變時會使其他的類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一般從導入類的個數判斷類之間的耦合度,如果導入類的個數很多,或者該類的public方法太多都會導致類之間的高耦合性增加。
編碼階段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是單元測試。單元測試是一個模塊的功能及常規錯誤測試,單元測試是由程序員進行的,一般單元測試能夠捕獲80%的bug。因此單元測試對保證代碼質量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這方面內容比較多,我們這里不做具體闡述了。
好了,經過了這樣一次質量旅行,我們對軟件開發是否增加了很多信心呢?當然軟件項目管理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但是如果每個階段都能夠很好的控制質量,會在產品開發初期減少很多風險,從而使我們的軟件開發在一個可以控制的范圍內進行,這樣我們才能夠避免過多的沒有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費,從而使我們的產品更快更好的投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