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利益群體越來越多元化,信息傳遞越來越便捷,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因此,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使企業陷入危機,如何成功地管理危機是每個企業不能回避的問題,也是對每個項目經理能力的考驗和挑戰。一個的項目經理可使瀕臨絕境的項目轉危為安,而不稱職的項目經理面對危機則束手無策,會使企業信譽嚴重受損甚至丟掉市場。企業如果不戰勝危機,危機可能消滅企業。
危機是由主客觀因素引起的,使企業遭受嚴重損失或威脅,必須立即處理的突發事件。它會在瞬間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危機管理則是企業為避免或減輕危機所帶來的損害,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采取的一系列應急管理措施。是規避、控制、減少損失,解決危機的過程。從而維護企業信譽,推動企業健康發展。
一、迅速出擊、查明原因
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查明危機發生的原因,是處理好危機的前提。一是項目經理要勇于面對危機。要在事發的第一時間迅速趕到現場,查明原因。力求全面、客觀、準確的查明事故發生的全部真相,要超常思維,運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不遺漏重要情況和細節,在短的時間內掌握事件發生的全過程, 迅速找出解決危機的關節點;二是及時請專家咨詢,避免犯同類錯誤?烧堄嘘P專家咨詢,認真
聽取專家的意見, 避免走彎路,分析突發危機的因果關系,抓住主要矛盾,確定危機性質, 制定科學正確的處置方案,把損失降到低限度;三是主動匯報,爭取支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爭取上級支持是處理好危機的重要手段。危機具有緊迫性和破壞性,不及時控制,會急劇惡化。處理突發事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有時是一個項目難以承擔的。及時向上級匯報,讓上級了解危機發生的嚴重程度,贏得上級的支持和重視,使其迅速調集精銳力量,做好資金、設備和人力的充足準備。要樹立全局觀念,服從協調,做到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企業利益服從利益。
二、當即立斷、控制事態
迅速控制事態發展是處理好危機的基礎。危機包括突發期、擴散期、爆炸期和衰退期,如能把危機遏制在突發期,效果佳,一旦爆發,難以收拾。
一是迅速控制事態。面對危機,項目經理不能有任何僥幸心理,要立刻做出正確反應,因在處理危機之前可供做出正確決策的時間是有限的,要盡快緩解矛盾,果斷控制事態,使其不擴大、不升級、不蔓延,否則會失去對全局的控制, 甚至錯過處理危機的佳時機。因此,項目經理要反應敏捷,“從容”應對,冷靜沉著, 果斷行動,以“冷”對“熱”、以“靜”制“動”,要意志堅強,有膽有識,迅速拿出解決方案。
二是避免危機擴大。由于突發事件撲朔迷離,猶如瞬息萬變的“戰場” 。處理危機要實行統一領導,避免多頭指揮,防止出現決策分歧,任何患得患失,莫衷一是的分歧都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在處理突發事件時,既要有冒險精神,又要有穩妥的解決方案,以有能力控制事態發展。同時要統籌兼顧,注意克服急于求成的情緒,防止“按到葫蘆起來瓢”忙中出錯。要及時抓住控制事態后的時機,創造性的平息危機,化害為利。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盡量避免媒體及外單位人員的介入,更不能采取報警等極端措施,以減少對企業的負面影響。
三是處理的方法要科學有效。是否具有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是處理危機成敗的分水嶺。一旦找準危機產生的原因,要立即制定對策,要穩、準、狠,“快刀斬亂麻,殺雞用牛刀”,果斷處置,否則會貽誤戰機。如是內因要下狠心處理有關責任人,如是外因要及時調整企業戰略目標,重新考慮企業發展方向。既要把社會責任和公眾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堅持原則,保護企業利益,只有這樣才能控制事態發展,化解矛盾,轉危為安,避免企業受到重創。整改、坦誠示人積極整改,誠實守信是管理好危機的關鍵。危機不是死亡,而是超越自我的動力。一個的企業越是在危機的時刻,越能顯示出它的綜合實力和整體素質。
一是真誠配合,及時溝通。加強溝通,及時掌握有效信息是處理好危機的重要手段。危機處理的過程,也是企業與社會公眾溝通的過程。如遇業主及上級檢查要加強與檢查單位溝通,全面掌握情況。如有條件也可利用老朋友、老戰友的關系,提前了解檢查人員的構成,檢查的內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失。如是經營方面的危機要讓當事人立即離開現場,制定對策,抓緊處理,防止久拖不決。無論事件涉及的對手是企業還是個人,是政府還是媒體,都要真誠地尊重對方及時加強溝通,創造良好的合作氛圍。要利用這個機會廣交朋友,特別是與媒體和政府打交道的時更是如此。
二是抓住“戰機”,快速整改。“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辨證地闡明了危機的本質及雙重性,危機可以暴露企業的弊端,同時也是向社會展示形象的機會,如處理得當,同樣能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2001年7月,新長鐵路項目部因未和勞務隊處好關系,致使該勞務隊將項目部施工中的問題舉報到省有關部門。在接待省紀委檢查組時,我們爭取主動,快速整改,在檢查組查工地之前,工程全部達到質量要求。為配合好檢查,分別成立現場、資料和接待三個組,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檢查組查到那里我們配合、服務到那里,每天向檢查人員每人送一份情況匯報,15天不間斷,始終把社會責任和利益放在首位,讓檢查組感到十二局既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也是一個有實力的企業。檢查組撤離的第二天,檢查人員還未上班,派工作人員趕到南京,把整改措施和對有關人員的處理情況報到省有關部門,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表揚,使危機變成了機遇。
三是分解責任,化解風險。及時有效的分解責任,是化解風險維護企業利益的重要措施。“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作為企業,在發展中遭遇危機是不可避免的,危機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懂常識,麻木不仁或茫然無知。
首先是要勇于承擔責任。危機是每個企業都不愿面對的問題,如果刻意隱瞞或消極對待,對企業的傷害是致命的。當危機來臨時,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強調客觀,要以企業的長遠利益為重,從主觀上深查原因,屬于企業承擔的責任要勇于承擔,并給予受害方一定的物質和資金補償,已經決定,要盡快兌現;其次是要善于分解責任。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可找出天氣的原因,地理的原因,設備的原因,外部的原因等等。分解責任要有理有據,合理合法,不能推卸責任,這樣才能真正減少企業的損失和風險;再是要著眼長遠,進退有度。只要是企業的責任要公開道歉并承認過失,始終做到誠實守信,以表明企業解決危機的決心和能力,只有以誠相待,才能取信于社會。項目經理在與媒體或當事人交往時,要注意權衡利弊,進退有度,切忌感情沖動或斤斤計較。必要時可由組織出面,到政府、業主、媒體等相關單位作工作,尋求支持和幫助。要注意尊重當地的風俗、文化和宗教習慣,其中包括對對手的尊重。企業的生存是百年之計,而危機事件只是企業發展中的一個“故事”,必須著眼長遠,該取舍時果斷取舍,以免因小失大。
企業在處理危機中表現的態度和行為,真誠和善意,犧牲和妥協都將成為企業文化和形象的組成部分。因此,參與處理危機的人員,要始終表現出良好的修養和素質,不得因個人行為影響企業的形象和聲譽。實踐說明,一次成功的危機處理,往往會給企業帶來新的關系資源和公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