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
1.1 給所有項目提供一個統一的方法,供項目管理者來對設計、開發、生產、施工、安裝、調試、試運行、操作和服務中出現的危險源進行識別、評估和管理。
1.2 給記錄、監控和管理風險提供一個標準的樣式。
2. 范圍
2.1本文件適用于所有的在公司正式立項的項目,如新產品開發項目、境外項目等。管理和控制風險時所要采取的具體步驟,包括以下幾點:
(1) 過程中所涉及到人員的職責和權限;
(2) 新危險源的識別和記錄;
(3) 對已識別出來的危害所采取的行動;
(4) 為了將風險降低到一個低可接受原則(ALARP)水平,所要實施的決策和進行的審核。
(5) 使用危害日志來對危害解決方案進行監控,使方案能及時和滿意地完成。
2.2 子合同承包商的風險管理應參照本程序執行。
3. 職責
3.1 對所有危害管理活動進行協調。
3.2 維護危害日志。
3.3 對各種危害識別活動中出現的新危害進行記錄和通知。
3.4 審核已經識別出來的危害,以確認這些危害是否屬于工作范圍。
3.5 與質量安全工程師進行協調,以保證危害日志的一致性。
3.6 對危害降低措施等危害管理過程的實施進行監督。
3.7 確保已經在運行的系統/子系統里,執行了已經認可的危害活動。
3.8 決定采取什么行動,來將識別出來的危害降低到一個ALARP水平。
3.9 進行定量風險評估和成本收益分析,以證明危害降低到一個ALARP水平。
3.10 作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所有人員需從危害情景總結表中找出并提交危害,以便填入危害日志里。
3.11 給危害管理過程相關的問題提出建議。
3.12 采取審核活動,來確認危害行動的實施。
4. 工作程序
4.1 危害狀態
危害日志中對7個不同狀態進行了定義,以反映出危害管理過程中每個危害的進展情況。
狀態 狀 態 描 述
0 將危害記錄到日志里
1 對危害進行了審核,需要澄清
2 質量安全工程師對危害進行審核
3 質量安全部對危害進行審核
4 控制措施完成
5 監控實施的效果
6 危害處理完畢,而且不需要進一步采取行動
d 將危害從日志中刪除。
4.2 風險分類
4.2.1危害日志中記錄的所有危害應該按照它們的風險來進行評估,且要對危害進行管理直到它們被消除或者它們帶來的風險被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在危害的風險分類和解決危害所需要的努力之間應該有直接的關系。
4.2.2在危險源識別過程中,風險矩陣的目的是對危險源進行優先排序,以供審核和評估。A類風險指有可能超過任何可以容忍標準的危害,尤其當它們與其他一些危害一起發生在弱勢群體中時。相反,D類風險指可能不需要采取行動來減少風險的危害,因此也是不急于去審核的危害。
4.2.3 應該使用專門的風險矩陣來:對必須采取風險降低措施的“高風險”(A類)進行識別;篩去不必進行進一步分析的“可以忽略風險”(D類);強調需要采取進一步風險減少措施的“中等風險”和“低風險”(分別是B和C類)。風險矩陣如下圖所示。
4.2.4要決定采取什么措施來消除或者將風險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是風險處理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