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是專業服務!”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卻很難真正為中國軟件從業者領悟并接受。軟件項目外包存在著很多一般項目沒有的困難和問題,如外商在中國開展外包業務,一個頭疼的問題是人員和隊伍素質問題;工資和成本上升的壓力;務精神不足;語言困難;規范化與遵循標準意識的欠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白領病”等等。本文總結了五種常見的軟件項目外包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精神缺失與同行相輕
一些西方業界人士在比較中印軟件隊伍素質時指出,印度的編程人員明顯更加專業,從編碼到設計什么都干,吃苦精神遠勝中國同行。
中國的軟件人員則有些 “恃才自傲”甚至輕視客戶,很多外包業務的失敗輸在服務精神的匱乏上。另外,自我欣賞的心態也容易造成技術人員間“文人相輕”,阻礙團隊合作。有些程序員接到新項目后,全然不顧項目的連續性與時間要求,一概對前任成果加以否定,極大地危害了軟件外包的協作與產業化生產的有效性,外包業務所依仗的“代碼復用”和模塊化推進過程受到嚴重干擾。由于缺乏協作甚至相互掣肘,一些軟件項目的延續性受到威脅。 “文人相輕”問題也使公司間缺乏應有的技術溝通,無法分享研發經驗,也無法針對高難度的核心技術聯合攻關。
一些新入行的“白領”專才,鄙視低端編碼工作,又不懂高端的系統設計與模塊分割,高不成,低不,因此失去應有的“基層鍛煉”、積累經驗、穩步成長的機會。大小軟件外包項目都急需擁有“打工子弟平常心”的人,個個都自認為是天才的隊伍,可能使軟件外包的工廠化生產線陷入癱瘓。
二、工資飆升與人員流動
外包業務的一大競爭優勢在于它對削減成本的突出貢獻,然而印度與中國的IT人員已成為工資升幅快高的人群,且上升趨勢不減還增。如果加上人民幣升值等壓力,中國的價格競爭力在今后將遭遇挑戰。
近年來大批軟件金融外包業務遷入印度,給該國一貫穩定的勞工結構與文化帶來巨大沖擊。眾多企業對于優質雇員無窮無盡的需求,造成外包隊伍日趨不穩。印度公司曾經享譽西方的“外包隊伍穩定且忠誠度高”的名聲正在受到嚴峻考驗。
如今無論在印度還是中國,企業雇員的高比例流轉已成為當地外包經營者的“心病”,找到合格的職員成為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外包領域展開的人才大戰,促使雇員頻頻跳槽,企業不得不以更高代價挽留,或拋出重金外聘其他公司或對手企業的“精英”。外包人才被大肆抬價,但投資經營者必須面對繁重的外包業務量與挑剔客戶的質量需求,并承受完成期限的巨大壓力,越來越感到無所適從。
在愈演愈烈的跳槽游戲中,印度員工曾為歐美企業稱道的“較高職業操守”也發生了變化。近一時期,印度業界稱之為“獨立事件”的問題引起不少西方媒體關注:接二連三的侵權及金融服務舞弊事件、以前少見的安全泄漏問題,等等。技術人員帶走公司及客戶的知識產品, 跳槽到競爭對手或其他更有吸引力地區,或帶著正在研發的項目資料跳槽,甚至以此作為撈取利益的新途徑, 這真是發包商頭痛的大問題。
三、不遵守工業標準
一些自硅谷回國的人士稱,他們接觸到的中國企業進入歐美市場的承包標書,大多編寫很不專業,既不正規也不具備說服力,有的歐美客戶甚至認為根本看不懂。
軟件外包業務之所以特別重視專業規范與工業標準,原因是軟件外包操作實際是一種全球范圍的“team work”。只有依據工業標準流程和規范,承包商才能將軟件生產過程從黑箱作業變成透明且成本可控的流水線。分包海外的軟件往往是某個大型系統項下的某個子系統,其中為
困難的步驟是系統的模塊分割與合成,而這種分割與合成必須按照特定的切割理論,嚴格遵循業界形成共識的方法論或業界通行的工業標準。承包商在完成半成品后,將半成品發回總部,與發包商的系統進行對接,進行系統整合與嵌入。如果承包商不遵循國際標準規范,后續的“組合”或“嵌入”工作會陷入混亂甚至癱瘓。 在硅谷,不少其他的工程師抱怨中國的工程師不遵守行業標準,在開發過程中常常愛尋找捷徑, 不按流程操作,難于互相接口,大大影響了整體軟件的質量。許多時候這種產品能夠過關,但結果是這樣的軟件產品與服務偏離了客戶的要求及標準,給日后系統的升級換代留下無窮后患。而在西方人印象中,印度工程師屬于“遵守工程紀律”的開發隊伍。
四、短視行為
外包工程有許多是短期合作合同,金額可大可小。有些承接單位認為合作只是一次性或偶然的,因為急功近利而失去了長遠發展的機會。
短視行為大多表現為:為爭搶外包項目夸大其辭,為取悅客戶制定浩大目標,但目標僅為奪標手段,工程人員既無心也無力實現。一些企業承攬項目后匆忙啟動,拼湊隊伍,根本不在乎質量控制,也不認真研究客戶需求,后草率收兵。還有些企業為省工省力,將15人的工作量改為5人,8000 行的編程工作刪改成3000行以下。
這種做事態度與方式不僅會導致客戶以品質欠佳為由拒付尾款,更會招致客戶討要賠償甚至巨額罰款,令一些唯利是圖的企業大感外包“得不償失”。而這種砸公司品牌的行為不僅會趕走現有客戶,還會嚇跑更多潛在客戶。
還有一個問題是,不少承接外包的公司同時也開發自己的軟件產品,許多公司想當然地將自己的任務置于外包業務項目之上。這讓發包方覺得自己的項目是“二等公民”,失去再度合作的興趣。
五、工程水平霧里看花
中國軟件業尚缺乏對技術隊伍水平做出準確評估的基礎,而海外有許多專家與專項服務涉足這類業務,同時企業和社會又有許多公開或內部資料、數據來支持評估工作。中國企業則不注重或根本沒有數據積累,海外發包企業想要了解他們的中國合作者實在太困難了。因為沒有途徑獲得真實數據,他們無法判斷承包隊伍承接軟件工程的真實能力,只能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態,隨時準備項目擱淺。這直接導致中國企業只能獲得零散項目,而難以得到重要的項目。